登录注册
燃店专注于提升销售业绩
十年技术积累,稳定可靠,移动互联网时代销售管理神器
百年美业的兴衰 , 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
发布于2022-11-21     浏览 2613 次

古人说,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剃头意味着不孝。在清朝之前,并无剃头这一行业。

剃头匠的出现,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。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,曾在北京东四、西四、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,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,违者斩首,这便是所谓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。

京城地面广阔,仅四地设棚仍不能及时让汉人剃去头发,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,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。

之所以清代发布剃发令会遭遇强烈的抵抗,其实是因为那是一种侮辱。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"髡刑"的刑罚,与清政府所谓的剃发很相似。

现代人的疑惑,也源自于辫子戏的误导。

其实,在清代初期,国人的辫子是要理成金钱鼠尾一般的,即头发几乎全光,只留下一条细细的鞭子从后脑勺垂下去。和后期只剃额头之上那块儿几乎全完不同,这也是三百年来,汉人的另一种反抗模式,在头发上得寸进尺。

除了这种百年的反抗,还有一种反抗,便是正月的时候不理发,寓意"思旧"。

即思念大明江山,象征着故国远去,人心不死。但到后来就没人晓得正月不理发的真正目的了,很多人认为是会"死舅"。

理发的历史,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:

传说,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长疮,梳辫子时不好受,他怀疑是梳头太监搞的鬼,一连杀了好几个太监。

当时有位姓罗的道士住在北京白云观中,他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者,便想办法制做了剃头刀、刮脸刀和梳辫子用的拢子、篦子之类的理发工具,并研究出按、捶、拿等一套理发的操作方法,教给梳头太监学用。

太监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给雍正皇帝剃头、梳辫子,雍正皇帝感到很舒服。问来由,太监们上奏是罗道士传授的。

雍正便赐罗道士以"半朝銮驾、小执事"称号。

罗道士于是成了理发匠的祖师爷。他死后,被葬在白云观里,即如今的"罗公塔"。

雍正封他为"淡守一真人"。早年理发店里供奉的祖师爷,便是这位罗道士。

对罗祖,每到旧历七月十三,罗祖诞辰日,理发业举行盛会。四十年代,北京举行盛会时,因与会人多,精忠庙容不下,便改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,足见其盛况了。

清朝雍正皇帝敕封理发师为:

"半副銮驾,小执事"

并赠对联:

做天下头等事业,用世间顶上功夫

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"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,以固子也。"这说明古时贵族有专人为其梳理头发。

传说伏羲时就已开始椎髻,不再散发。

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。男女梳栉,都得用梳子和篦子。

理发的工匠称为理发师,古时候称作待诏、镊工,俗呼为理发匠、剃头匠等。

由于各朝代不同的称呼,明代叫"篦头",清代叫"剃头",还有叫"剪头"、"推头"等。

汉朝时期

出现了以修理头发为职业的工匠。

南北朝时期

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理发剃面,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。

"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说南朝梁的贵游子弟"无不熏衣剃面"。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发,"栉工"朝廷有栉工外,为平民的私家"栉工"也产生了。


宋朝时期

"理发"一词,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,朱熹在注疏《诗·周颂·良耜》中"其比为栉"一句里说明:"栉,理发器也。

此时理发业已比较发达,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。那时,对理发师有个特殊的称呼叫"待诏"。


后来,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,一个行业。

剃头时也与给一般身份的人剃头不同,要遵守“前僧后道”规矩,即给僧人剃头要从前到后一次剃通,俗称“开天门”;给道士剃头则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。

剃头业行话很多,把剃短头、光头称作“打老沫”;剃长发称作“耪草”;刮脸称作“勾盘儿”;刮胡子称作“打辣子”。剃头行业讲究职业道德,剃头匠不能喝酒,不能吃葱、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。

宋洪迈《夷坚志乙》卷十二《成都镊工》:"政和初,成都有镊工,出行尘间,妻独居,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,先与钱二百。

宋代的民间,经济十分发达。理发店老板们成立了自己的社团,名唤"净发社"。

这记载在周密在元朝初年,写的关于南宋临安城的回忆笔记《武林旧事》里:"绘革社(影戏)、净发社(梳剃)、律华社(吟叫)、云机社(撮弄)"。

足以证明,宋代不仅有皮影戏协会绘革社(相当于现在的电影电视剧老艺术家协会),还有理发店老板的社团。

宋代时,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。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,而且也有了行会,理发行会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。


明朝时期

由于社会活动增多,人们便注重自己的形象。理发业空前发达。

纪昀在《乌鲁木齐杂记》中说:"剃工所奉神曰罗祖,每赛会,剃工皆赴祠前。"旧时记载理发业行规行语与隐语的《净发须知》,今存于《永乐大典》中。


清朝时期

当时,到处都有理发挑子,理发工手执剃刀沿街叫卖,给人理发。


挑担下街,走街串巷,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。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,下面有个圆桶,内装炭火小炉;另一头是坐凳,凳侧有抽屉,内盛推子、剪子、刀子等剃头用具。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,杆上有钩,悬挂毛巾、钢刀布等

清顺治年间,第一个理发店在奉天府(今沈阳)建立。

民国时期

民国的理发店,在店内东西两面安上靠背椅,对面墙壁上挂起一面方形的大镜子,原来理发师穿的围裙是青布或蓝布,民国时期改成了漂白洋布。理发用的洗脸盆是苏白铜的或白瓷盆,天热的时候,理发店的天花板上还挂了几排木框架,中间夹着一排类似今天电扇的扇子,拴上麻绳,由小徒弟来回拉动绳子,扇风纳凉,一般人叫它"土电扇"。

60年代,学习雷锋的时代印记

90年代,风机恤发

西方文化开始涌入

烫发时代开始,理发师感觉像是个医生

电吹风的出现,美业从手工时代转变为电器时代

理发店的设备日渐丰富,此时出现了电视机。

现代,精美的店面装修,齐全的理发设施,逐渐完善的服务规范

在巨变的洪流中,"历史悠久"的美业潮涨潮落,在新时代下的美业,又将何去何从呢?